DOI:10.1016/j.nanoen.2025.110843
全文概述
本文報道了一種通過分層噴涂結合焦耳加熱策略快速制備CuZn?合金催化劑的方法,用于高效電化學還原硝酸鹽(NO?RR)合成氨(NH?)。該催化劑在-0.25 V(vs. RHE)下實現了98.4%的法拉第效率和420 μmol h?1 cm?2的氨產率。此外,研究團隊將催化劑與高性能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結合,構建了自驅動NO?RR系統,無需外部電源即可實現54.70 μmol h?1 cm?2的氨產率,為清潔能源驅動高附加值化學品生產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亮點
(1)高效催化劑制備:采用分層噴涂與焦耳加熱結合的方法,快速制備出CuZn?合金催化劑,大幅提高了NO?RR的活性和選擇性。
(2)卓越性能:CuZn?催化劑在-0.25V電壓下,氨的法拉第效率達到98.4%,產率高達420μmol h?1 cm?2。
(3)自供電系統:集成高性能TENG,構建了自供電NO?RR系統,無需外部電源即可實現氨的高效生產,氨產率達54.70μmol h?1 cm?2。
(4)理論計算支持: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揭示了CuZn?合金催化劑性能提升的機制,為催化劑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
(5)綠色可持續方案:該研究為利用清潔能源生產高價值化學品提供了新途徑,有助于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和降低碳排放。
圖文解析
圖1:理論機制分析
圖(a)展示了不同金屬在NO?RR中的功函數,Zn最低(4.01 eV),表明其表面電子活性高,能抑制HER競爭反應,促進*H吸附。圖(b)DFT計算顯示,CuZn?合金的速率決定步驟(RDS)從NH?脫附(Cu: 0.39 eV;Zn: 0.58 eV)轉變為NO?→*NO(0.29 eV),能壘顯著降低。圖(c)展示了Cu、Zn及CuZn?合金的d帶中心位置和投影態密度(PDOS),d帶中心與電子結構Zn的加入使Cu的d帶中心下移,優化N-intermediates的吸附強度,避免過強吸附導致的活性位點阻塞。圖(d)吉布斯自由能圖中變化顯示,CuZn?合金的d帶中心更接近費米能級,表面電子活性更高,CuZn?合金的ΔGH顯著低于純Cu,表明其能有效抑制HER。圖(e)展示了NO?RR在CuZn?合金表面的反應路徑,Cu吸附NO??并還原為NO?/NO,Zn提供H加速氫化步驟,最終NH?脫附生成NH?。
圖2:催化劑合成與表征
圖(a)展示了分層噴涂與焦耳加熱結合制備CuZn?合金催化劑的過程,包括溶液噴涂、真空干燥和焦耳加熱處理。圖(b-d)對比了傳統共混法與分層噴涂法制備的催化劑形貌和元素分布,分層噴涂法有效減少了Zn的揮發,提高了催化劑中Zn的含量和均勻性。圖(e-h)SEM/TEM顯示均勻納米球結構(~311 nm),HRTEM確認CuZn?合金晶格(0.233/0.240 nm),EDS證實了Cu/Zn均勻分布。圖(i-l)XRD顯示CuZn?特征峰,XPS表明Zn向Cu的電子轉移(Zn 2p?/?結合能升高),表明CuZn?合金的形成,并展示了Cu和Zn的化學狀態和電子轉移情況,揭示Zn向Cu的電子轉移增強了催化劑的活性。
圖3:電化學性能
圖(a)LSV曲線展示了Cu?Zn?.?在含NO??的電解液中電流密度顯著提升,表明NO?RR活性高。圖(b)對比了有無KNO?的LSV曲線,結果顯示加入KNO?后電流密度顯著增加,表明NO??是反應的關鍵底物。圖(c)Tafel斜率顯示Cu?Zn?.?最低(128.2 mV dec?1),說明反應動力學最快。圖(d)EIS譜顯示Cu?Zn?.?的電荷轉移電阻(R??=15.2 Ω)最小,界面電子傳輸效率高(圖3d)。圖(e-f)展示了Cu?Zn?.?催化劑在不同電位下的氨產率和法拉第效率,在-0.25V電壓下達到最佳性能,NH?產率420 μmol h?1 cm?2,FE達98.4%。圖(g)通過循環穩定性測試,展示了Cu?Zn?.?催化劑在連續10次循環后的性能變化,表明其具有優異的循環穩定性。
圖4:3D打印摩擦納米發電機(3DP-TENG)的性能
圖(a)結構設計展示了3DP-TENG的內轉子、外定子和摩擦層材料的結構設計,通過相對滑動產生電荷轉移,實現電能輸出。圖(b-d)是輸出性能測試,轉速600 rpm時,峰值電流100 μA、電壓600 V、轉移電荷0.55 μC,展示了3DP-TENG在不同轉速下的短路電流、開路電壓和轉移電荷量變化,隨著轉速增加,輸出性能顯著提升。圖(e-i)是電路匹配優化,通過調整外部電阻和變壓器連接方式,優化了3DP-TENG的輸出功率和電壓電流特性,以適應NO?RR系統的需求。
圖5:自供電NO?RR系統性能
圖(a)系統架構包括TENG→變壓器→電容儲能→電解池,實現能量收集-存儲-利用的閉環。圖(b-c)電容充放電特性測試結果顯示,6.6 mF電容在30秒內充電至2.8 V,放電電流穩定(22 mA),支持持續反應。圖(d-e)NH?生成性能測試結果顯示,自驅動系統NH?產率54.70 μmol h?1 cm?2,UV-Vis紫外檢測(660 nm)驗證NH?濃度。
總結展望
本文通過創新性的分層噴涂與焦耳加熱策略,成功制備出高效CuZn?合金催化劑,并集成了高性能TENG,實現了自供電NO?RR系統。該研究不僅為NO?RR催化劑的快速制備提供了新方法,還為綠色化學品的生產展示了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催化劑的長期穩定性、TENG的耐用性以及能量存儲與轉換效率的提升,推動自供電氨合成技術的工業化應用。
通訊作者簡介
高書燕,河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海道大學特任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現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長期從事環境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構筑能量存儲與轉化功能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增材制造及其在自驅動電催化領域的研究,先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1年)、河南省杰出青年(2012年)、河南省優秀青年科技專家(2014年)和中原千人計劃(2018年)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19年)、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9年)和河南省高層次(B類)人才(2020年)。近年來主持十余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在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被Chem. Rev., Chem. Society Rev.,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頂級期刊他引3500余次,4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組織承辦“中國化學會2016年晶態材料化學前沿論壇”,并在多個國際及國內學術會議中作特邀報告。
本文使用的焦耳加熱裝置是由合肥原位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感謝老師支持與認可!
焦耳加熱裝置
焦耳加熱裝置是一種新型快速熱處理/合成的設備,該設備可使材料在極短(毫秒級/秒級)時間內達到極高的溫度(1000~3000℃),升溫速率最快可達到10000k/s;通過對材料的極速升溫,可考察材料在極端環境、劇烈熱震情況下的物性改變,可通過極速升降溫制備納米尺度顆粒,單原子催化劑,高熵合金等。目前廣泛應用在電池材料、催化劑、碳材料、陶瓷材料、金屬材料、塑料降解、生物質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