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016/j.carbon.2025.120420
全文速覽
本文報道了一種在毫秒級時間內通過濕界面閃蒸焦耳加熱技術合成三維石墨烯泡沫錨定軸向磷酸根配位的原子級分散鎳(Ni)催化劑的方法。該方法利用商業石墨紙作為前驅體,通過瞬時加熱至約930 K,實現了石墨紙向三維石墨烯泡沫的快速膨脹,同時生成氧化碳量子點作為錨定位點,確保鎳原子的穩定分散。所得電極在堿性電解質中表現出優異的析氧反應(OER)性能,具有低過電位(250 mV達到10 mA cm?2電流密度)和長期穩定性。
背景介紹
(1)OER的重要性:電解水制氫是綠色制氫的關鍵技術,但陽極OER涉及復雜的四電子轉移過程,成為全反應的瓶頸。
(2)單原子催化劑的優勢:過渡金屬單原子催化劑(TM-ADCs)具有原子利用率高、配位環境可調等優點,但傳統粉末催化劑需粘結劑,易掩蓋活性位點。
(3)挑戰與突破:現有方法合成自支撐電極常面臨工藝復雜、金屬原子聚集等問題。本文通過快速焦耳加熱技術,實現了超快、低成本制備高性能自支撐電極。
本文亮點
(1)毫秒級合成:采用濕界面超快焦耳加熱技術,在400毫秒內完成三維石墨烯泡沫錨定軸向磷酸根配位的原子級分散鎳催化劑的合成。
(2)高效OER性能:所得電極在堿性電解質中表現出低過電位(250 mV達到10 mA cm?2電流密度)和長期穩定性。
(3)結構優化:石墨烯泡沫的高導電性和大比表面積有效促進了電子和質子傳輸,軸向磷酸根配位誘導了OER過程中活性位點的原位重構。
圖文解析
圖1. 合成示意圖
展示了從商業石墨紙到三維石墨烯泡沫錨定原子級分散鎳催化劑的合成過程。商業石墨紙浸漬Ni-HEDP溶液后,經400 ms快速焦耳加熱(930 K),膨脹為3D石墨泡沫,同時分解生成碳量子點(CQDs)錨定單原子鎳。
圖2. SEM和TEM圖像
圖(a-f)SEM 對比顯示,CGP致密、光滑表面,厚度僅 0.2 mm;GF/NiSA-P膨脹30倍(~6 mm),呈現蠕蟲狀多孔結構,有利于電解液滲透和氣體釋放。圖(g-h)HRTEM石墨泡沫表面均勻分布 3.6 nm 碳量子點(CQDs),晶格間距 0.21 nm(對應石墨 (100) 晶面)。圖(i)HAADF-STEM中亮點代表單原子 Ni,無金屬團簇,證明 Ni 高度分散。圖(j)元素分布圖展示了C、O、P、Ni 均勻分布,P 主要來自軸向配位 PO?3?。
圖3. 電子結構分析
圖(a)Ni L-edge XAS結果顯示,吸收邊位置與NiO相似,表明 Ni +2價態。圖(b)的C K-edge XAS顯示GF/NiSA-P在288.4 eV出現O-C=O峰(來自 CQDs),證明 HEDP分解引入含氧官能團。圖(c)O K-edge XAS結果顯示,GF/NiSA-P 在 535.5 eV 出現 P-O峰,證實PO?3?配位。圖(d-g)Ni K-edge XANES/EXAFS中,XANE顯示Ni 價態接近 NiO(+2)。EXAFS顯示僅存在Ni-O配位峰(1.6 ?),無Ni-Ni峰(2.18 ?),確認單原子分散。擬合結果表明Ni 與4個平面O和1個軸向 PO?3? 配位(Ni-O?(PO?))。
圖4. 電化學性能
圖(a-b)是LSV曲線,結果顯示GF/NiSA-P 僅需 250 mV 過電位即可達到 10 mA cm?2,優于 RuO?(286 mV)。圖(c)Tafel 斜率GF/NiSA-P為90 mV dec?1,表明反應動力學最快。圖(d)EIS 阻抗測試表明,GF/NiSA-P 電荷轉移電阻最小,歸因于石墨泡沫的高導電性。圖(e)雙電層電容(C??)顯示,GF/NiSA-P 50.2 mF cm?2,是CGP的8.1倍,證明活性表面積大幅提升。圖(f)的穩定性測試中,50小時恒電流測試,性能無衰減,這些歸功于3D 石墨烯泡沫的穩定骨架。
圖5. 活化后結構演化
圖(a-c)形貌變化(SEM/STEM)顯示活化后仍保持多孔結構,HAADF-STEM 顯示單原子Ni 部分聚集為Ni(OH)?團簇。圖(d-e)XPS分析顯示,P 2p峰消失,O 1s峰增強(530.7 eV),表明 PO?3? 配體被 OH? 取代。圖(f-i)XAS分析結果顯示,O K-edge/Ni L-edge展現出Ni(OH)?特征峰,證實Ni-OH/Ni(OH)?為真實活性位點。
總結展望
本文報道了一種在毫秒級時間內通過濕界面快速焦耳加熱技術,合成三維石墨烯泡沫錨定軸向磷酸根配位的原子級分散鎳催化劑的方法。該方法不僅實現了催化劑的快速合成,還顯著提升了OER性能。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不同配體和金屬種類對催化劑性能的影響,以及該合成方法在其他電催化反應中的應用潛力。
通訊作者簡介
鄧久軍,江蘇大學能源研究院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納米材料的超快合成及其在新能源領域(光/電催化水分解、合成氨、鋰/鋅離子電池)的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省部級基金2項;以一作/通訊作者在Energy Environ. Sci.,ACS Nano,ACS Energy Lett.,ACS Catal.,Chem. Eng. J. 等納米、能源、催化領域高水平期刊發表SCI論文30余篇,累計被引用3500次;撰寫英文專著1章節;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件。
鐘俊,現為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教授。2002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學位;2007年獲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期間在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ALS光源進行合作交流。2008.1-2010.8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2010.9加入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材料)研究院。致力于同步輻射X射線譜學技術發展及其應用,利用多種譜學方法研究納米能源材料電子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系。主持建設了合肥光源首條同步輻射軟X射線譜學原位線站(1280萬元)。累計發表SCI論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論文70余篇。論文SCI他引8200余次,H因子42。任上海光源、北京光源、合肥光源多個線站專家組成員。共同組建“蘇州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同步輻射聯合研究中心”(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共建),任助理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科學裝置聯合基金重點項目一項(300萬元),面上/培育項目三項,青年基金一項;主持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一項。獲批國家四青人才項目。
呂曉欣,江蘇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講師,2016年6月畢業于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獲理學博士學位。攻讀博士期間到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進行交流學習,2018年3月加入江蘇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方向集中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高性能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設計、制備及性能研究,納米材料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及研究。
本文使用的快速焦耳加熱裝置為合肥原位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感謝老師支持和認可。
焦耳加熱裝置
焦耳加熱裝置是一種新型快速熱處理/合成的設備,該設備可使材料在極短(毫秒級/秒級)時間內達到極高的溫度(1000~3000℃),升溫速率最快可達到10000k/s;通過對材料的極速升溫,可考察材料在極端環境、劇烈熱震情況下的物性改變,可通過極速升降溫制備納米尺度顆粒,單原子催化劑,高熵合金等。目前廣泛應用在電池材料、催化劑、碳材料、陶瓷材料、金屬材料、塑料降解、生物質等領域。